李玉良现在可是先生当的很好,可以说是得心应手。他现在有一百来个学生。粮米钱真的比他的先生还多!这还不算大家给他的特产。每次都是他不让孩子们给他带了,才能有一两天不捎东西的。后来李学文说大家给你就收着,变换成学具,给孩子们用!
就这样李先生给孩子们带纸笔,让孩子们每次课上都能用墨写毛笔字!学得好的孩子还有奖励是老师抄写的教科书。自己一本,这可是让同窗们最羡慕的。当然如果是班长的话也会有这些,因为老师不在的两天,是班长代课的,就是这两天可以缺席。但孩子们除了下雨路不好走外,都会来。老师的课不管怎样的天气都会来上课!
因为李玉良未婚,李学文怕遇逼婚什么的麻烦,早早就和各村村长说来,要六年后才能考虑婚事,希望不要有人骚扰,如果发生不愉快的事就不办学了。都怕担破坏学堂责任所以别看李玉良长得俊秀,也没有一家闺女敢追着李玉良的。李玉良也低调,从来不穿浅色的衣服冷眼看还挺老成的。所以李玉良跟泥巴在一起不像兄弟像叔侄。
见李学文家吃食新奇,路上遇到什么奇特的东西他们也会买回来,这可便宜了小晚儿,什么新鲜吃什么。荠菜,香椿,桂花,蝉蛹……好口福啊,这些拿回东西的泥巴和李学文不知道,都以是他们吃了呢!
到了夏天地瓜叶疯长,小晚儿就让兰姨他们适当的摘下来,做咸菜、包包子、晒干菜,反正是不会浪费的。真是天佑小晚儿,一个夏天都没有大的暴雨下过,一上秋粮食丰收以成定局。小晚儿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一点了。志远主持八月十五前来一趟,主要就是商量收地瓜的事。为了收获更多的地瓜,小晚儿决定上冻之前再收,这样地瓜叶在地里依旧蓬勃地生长着。
中秋节小晚儿带着英娘做了许多好吃的,大家饱餐后就要进入繁忙的秋收了。不过李学文的生意就不太好了,农忙大伙没时间买东西,所以李学文就走一天歇一天。李玉良干脆放十天假,左右孩们的课也是每三天一次就少上两次课。正好在家自己复习一下功课。李玉良虽然还有六年才能考举人,但他学习上一点也不懈怠,积极地准备应考。
小晚儿去大相国寺收地瓜,这回大相国寺可是严阵以待,从第一个地瓜被起出来,僧人们就没闲下来。连地瓜叶都收集走了,小晚儿教寺里的僧人做地瓜梗干菜,等冬天时好吃。起地瓜有窍门,地瓜长成了自己也往外出,这样地上就有裂缝,裂缝越大地瓜长的越大。顺着裂缝挖地瓜就可以了。
为了要数据,大家是一亩一亩收的。前八亩收成明显高,最好的八千斤,平均亩产七千斤。后十三亩差一点,亩产也有六千斤以上。望着堆成山的地瓜,天弘法师激动不已。收纳这些地瓜对大相国寺来说还不是什么事。等僧人们把地瓜都运走了。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小晚儿跟大和尚说地里还有一些漏收的地瓜,他们是不是可以收了来,做成吃食。这个提议得到了志远主持的支持,所以这漏可是没少让小晚儿捡。二十亩的地他们是捡不完的还是僧人们来收的,还别说真的又收上来千八斤!小晚儿留了百十来斤,把地瓜做出了极致。
蒸地瓜,做地锅放地瓜,油炸地瓜,地瓜豆面加面粉做成煎饼。因为糖的纯度不够,所以就没做拔丝地瓜。就这也让大和尚吃得不亦乐乎!
地瓜的高产让天弘大师改变了打算,他让志远联系了朝廷,还是让专业人士去做吧!
第二年从育种开始兰姨就跟着当年一起种地瓜的僧人一起离开了。小晚儿还给了份地瓜适合生长的环境说明书,这样大面积推广起来会更方便。
春去秋来,寒来暑往。地瓜种植的第四年,李学文获得了个济州府衙发放的,大善人的称号。没细说什么原因,反正有了见官不跪的特权。这在地方可了不得,李学文一下子就成了济州名流。也是这一年,大冉朝的各府衙都发放一种新吃食,不算税收的,只在开荒地种就行,能当食物据说产量很高,什么地都可以种。所以像大青沟的村民就没少领。有人教种植还不交税,不挑地能添饱肚子,为什么不种呢?再说听说还好打理。就这样地瓜几乎没用推广就得到了老农的认可。
李善人家的小晚儿,也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。